忘記是哪一天早上,我剛到公司,拿著家人在國際口足畫藝協會買的馬克杯,走到茶水間裝水。
轉身要離開時,同事S在冰箱前叫住我。
她說,她昨晚在電視上看了一部跟地球暖化有關的影片,因為全球暖化導致北極熊的覓食範圍受限,影片中的北極熊瘦到像皮包骨,奄奄一息快要餓死,那個畫面很震懾,她看了很難過。看完影片後,她跟她老公說:「北極熊好可憐,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來降低地球暖化!」
她問我平常可以做些什麼環境友善的行動,來幫助我們住的這個地球?超開心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注重這個議題!可能因為我曾經不小心網購兩個超大超重玻璃保鮮盒,貨到公司被笑翻,所以S想跟我討論吧XDDDDDD🤣🤣🤣🤣🤣
於是我們就站在冰箱前面聊了一陣子,老闆看到不要生氣啊~~~~~~
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啊!🌏🌍🌎 (←貼心秀出亞澳、歐非、美洲!!)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Overview
少吃肉
當我說出少吃肉的時候,S有點驚訝。
直覺上,少吃肉與環境友善兩者之間似乎沒什麼相關。
但從養殖動物的土地、飼料、排泄物等飼養過程產生的環境成本,遠高於在超市買的那幾斤肉的價錢。
聯合國報告:少吃肉多吃菜有助於治理氣候變暖一文提到:「動物所排放的甲烷氣也會加劇氣候變暖。動物產品佔食物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8%。與此同時,為了飼養牲畜還要砍伐森林以擴大牧場,這進一步導致氣候變化。」
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箱,每一個行為看似無關,其實都環環相扣。
少吃肉有點困難?不用立刻完全不吃肉啦,可以參考之前寫的這篇文章循序漸進喔!
騎腳踏車上下班
有一次我穿洋裝加高跟鞋去上班,同事S說「妳該不會今天穿這樣,也騎腳踏車來上班吧?」
被妳說中了!哈哈哈哈哈!
看到同事驚訝的表情😮😮 不知道為什麼有種成就感XD🤣🤣🤣🤣🤣
利用上下班騎腳踏車通勤,運動身體外,不會製造任何空氣汙染,也是省錢的交通工具。
在丹麥或荷蘭自行車高度發達的國家,經常可以看到女生穿裙子騎腳踏車 (以前在台灣總覺得穿裙子就不能騎單車),騎腳踏車單趟30分鐘到辦公室,也非常普遍。在台北工作時,除了下大雨的天氣會搭公車,和偶爾心血來潮走約1個小時回到租屋處之外,幾乎每天都騎Ubike上下班。

Photo by Blubel on Unsplash
走路當散步,可以放鬆一下心情。騎腳踏車當運動,省錢又環保。搭大眾運輸看人間百態,省錢又有樂趣。
當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方便的大眾運輸,點與點之間也可能不是30分鐘單車可達的距離,可以嘗試共乘或是選擇大眾運輸轉自行車等方式。
桌上插兩根吸管、筷子、湯匙
早餐一杯紅茶,中午買飯太熱不小心點了飲料,下午同事揪團訂飲料,面對飲料的誘惑,放一粗一細玻璃吸管和吸管刷在辦公室準沒錯!
如果不能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至少可以減少使用吸管用量。
有機會的話可以參加淨灘活動,短短一兩個小時,就能體會人類製造了多少可怕的垃圾汙染美麗的海灘。
有時候人類覺得使用一次性吸管很方便,但便利性真的比製造垃圾和汙染環境,或是造成其他生物生活在危險的環境來的重要嗎?光看影片中的海龜,就覺得好痛!
放一組不鏽鋼筷、湯匙、玻璃保鮮盒在公司絕對必備,吃飯一定會用到的!
中午去買飯就帶著保鮮盒去自助餐、麵店等餐廳外帶,或偶爾想吃泡麵,或是下午切水果,拿來裝水果都非常方便。
有時候加班太晚,就直接帶保鮮盒去買晚飯外帶回家,完全不需要使用到一次性餐盒,雖然也是要清洗保鮮盒,但至少不需要追垃圾車丟餐盒啦!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還是真的是這樣,我總覺得每次拿玻璃保鮮盒去自助餐店,打菜的阿姨都會給我比平常還多的菜量欸🤩🤩🤩🤩🤩 經常滿到要硬壓把蓋子蓋上🥰
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 中午要出去買飯前,和同事互相提醒自備袋子或重複使用塑膠袋。
- 外送的袋子、飲料托盤留在辦公室,下回有同事自告奮勇要幫大家買飲料,就讓他帶著去買。
- 同事S也都會留著不織布的購物袋,如果剛好誰有需要使用,就自動出借。
生活上使用到的塑膠品真的太多了,在人類手上短暫停留的塑膠瓶,平均要花450年分解;不同材質的塑膠袋,需要地球花10-1000年分解。
無論是否是塑膠製品,秉持3R原則:減少 (Reduce)、重複利用 (Reuse)、回收 (Recycle)。
隨手帶上環保碗筷、保鮮盒、可重複使用的袋子來裝食物,別讓短暫用來盛裝美食的一次性用品,成為其他生命無法食用的致命垃圾。
我無法想像吃東西吃一吃,吃到塑膠袋耶,你可以嗎?
減少購買衣服、鞋子
還記得小時候都是過年前才能夠買新衣新鞋嗎?有時候因為有折扣會先買起來放,過年才拿出來穿。
平價快時尚的興起,讓人可以用便宜的價錢買到衣服、鞋子,但汰換的頻率也跟著提高。
然而,這些服飾、鞋子,大部分都是塑膠製品。
多材質的結合,不容易拆解,也不容易回收。以鞋子為例,用膠水貼合、模壓或是縫製,複雜的工序結合複雜的材質,使鞋子幾乎不可能被回收使用。(Because of their construction—usually, their many components are stitched and glued and molded together in complicated ways—they’re almost impossible to recycle. -《Your shoes are made of plastic. Here’s why.》)
其實我們平常最常穿的就是那幾件衣服和鞋子,好好的愛惜它們,延長使用年限吧!

Photo by Patrick Cristobal from Pexels
隨手關燈、少吹冷氣
在學校,不管是去上體育課、放學、晚自習結束,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的人,一定要將教室電燈都關掉。
那~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下班,或最後一個離開會議室的人,也可以隨手關燈、關冷氣、關電扇。
就像你去上班,出門前一定再檢查一次,把家裡的冷氣、電燈、電扇都關掉吧!儘管你可能認為水電費很便宜、地球資源的消耗看似無形,但我們其實已經默默的在為更健康的環境付出成本了。
我們越熱,越開冷氣,地球就越熱,我們就越開冷氣……不斷循環,讓我們少吹點冷氣吧!
好懷念小時候吹電扇就很涼爽的時光啊~也好想體驗以前課本裡的輕羅小扇撲流螢啊~
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欸,這不是小學就在教的嗎?
對,從小學到高中,學校教育都有做,但為什麼上了大學或出了社會之後,這些就變得不重要了嗎?
國小到高中,在學校會做好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是因為有衛生股股長在檢查和叮嚀嗎?
其實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真的只需要多花你30秒的時間做,真的不難!
下面影片談到丹麥與瑞典的減塑、垃圾分類、回收方式,垃圾回收率高達99%的瑞典,其居民Maja Kjellberg說道:「你在家做一些你可以做的小事情,像把電燈泡換成LED,做簡單的回收什麼的,這些小事是人們理所當然會做的。」
不要浪費
大約六七年前,我在台灣碗盤博物館看到「有補釘」的碗和盤子,超驚訝!爸媽說在他們那個年代,碗盤很珍貴,如果不是破得很細碎,都會拿去給人家補。「可是這樣不會漏嗎?」他們說,補的好其實都不會漏!!除了讚嘆這個補釘補在碗底或盤底看不太出來,也讚嘆過去物盡其用的態度。
- 不需要打印留存紙本的文件,就不要印出來啦!
- 一定要印,就印雙面或縮成一面,減少紙張和墨水的使用。
- 食物不要放到壞了還不吃。
- 這餐煮太多沒吃完,冰起來,明天午餐加熱當配菜。
- 在餐廳點了太多食物沒吃完,打包帶回家下一餐加菜啊!(可以的話,最好隨身帶著保鮮盒啦)
- 身材沒太大變化的話,一件衣服其實可以穿很久欸!
- 鞋底磨平可以給鞋匠補一下,繼續穿。
- 買賣或交換二手物品。
- 包包破了可以補,還是可以用。
- 物品能用則用,不用跟著品牌廣告跟著換季。你的風格,自己定義,不需跟隨流行,讓這些商家幫你定義。
影響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一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在生活上沒有特別注意這些資訊。
比如我們都認為有添加草莓的產品,是紅色的很正常啊,但可能是用了天然色素,而所謂的天然色素可能是來自胭脂蟲,這昆蟲身體的顏色。
比如我們都認為買一條幾十元或幾百元的雙色螢光編織手環很正常啊,但光是生產這些紗線與染色的過程,可能造成好多汙染或浪費了好多自然資源。
比如我們都認為使用棕櫚油沒什麼啊,但種植棕櫚樹是燒毀雨林的原因之一。
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可以循循善誘,也可以提供資訊。
我們一起來推己及人,喚起大家的意識吧!
同事S就逐漸影響她老公呢!
重點整理
👉🏽今晚準備一組環保吸管、筷子、湯匙、保鮮盒
👉🏽 帶著他們騎腳踏車或搭公車出門上班
👉🏽 中午帶保鮮盒和自備塑膠袋去買飯
👉🏽 試著不要點肉或夾少一點肉
👉🏽 把飯吃光光,不要浪費
👉🏽 上班不小心逛到網拍,看到衣服鞋子先忍住,不要衝動購買
👉🏽 視窗直接點選書籤列上的GoGreener.Today,先來這裡看看有沒有新文章😘
👉🏽 下午開完會,離開會議室隨手關燈、關電扇、關冷氣
👉🏽 看到同事沒做好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就來發揮影響力影響他人 😘
你看,這些你隨時都可以做喔 😉😉
記得當時有問她是哪一支影片,我也想看。她說她不記得片名,是剛好在轉電視頻道看到的。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查了一些地球暖化與北極熊相關的資料。
隨著全球暖化讓北極圈的溫度上升,海水除了不易結冰外,就算結了冰也會提早融化,讓把海冰當獵場和棲地的北極熊無所適從,牠們只好餓著肚子在陸上活動,繁殖季的表現也不盡理想。(參考《皮包骨北極熊翻垃圾吃 全球暖化令人揪心》) 該篇文章中提及的這部影片,2017年底非常盛行:
然而這部估計25億人次看過的影片,也有質疑的聲音,生物學家Jeff Higdon認為這隻北極熊可能已經生病一段時間了,或可能因為健康問題無法進食而挨餓 (參考《Polar bear video: Is it really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當時與攝影師Paul Nicklen同行的Cristina G Mittermeier,在2018年8月國家地理雜誌《Starving-Polar-Bear Photographer Recalls What Went Wrong》一文,說明他們當時原本的描述,並更正國家地理雜誌在影片中採用的字眼,從”This is what climate change looks like.” 改為 “This is what a starving polar bear looks like.”;儘管不能僅憑一隻飢餓北極熊就說這是氣候變遷造成的結果,但已有科學證實海冰融化與北極熊的死亡有顯著關係。
同事S看到的也許不是這段影片,但每天做一點環保行動,對環境、動物和你的健康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一起行動吧!
Let’s go greener today! 🥕
FB &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