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今天吃東西了嗎?

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吃,提供食物最源頭的人就是農夫。
如果沒有農夫耕作,再厲害的大廚也變不出餐點。

以往大部分的人都不會主動選擇從農,覺得累又沒賺頭。
然而,農業是一國的根本,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糧食自給率越高,越能夠確保在不得已鎖國的情況下,不須進口,國內糧食仍能充足供應,人民飲食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動。所以吃當季、食在地支持本土的農產品,是極為重要的事!

推薦你看:台灣糧食自給率為什麼難提升到40%?陳吉仲:消費者要幫忙,單靠生產端力量有限

跟阿公學種田的23歲青農

台灣將每年的農民節,訂在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當日,也就是國曆二月四日前後。立春代表真正春天的開始,農民要開始播種五穀,為春耕做好準備。
今天二月三日是立春,但今年2021年表訂二月四日為農民節,不同國家的農民節Farmers’ Day,則訂在不同的日子。

立春當天主要活動為「打春牛」,不是打真的牛,而是用五色紙製成紙牛,內裝五穀(五穀可能是這幾種)。鞭打時要讓五穀紛紛落地,表示五穀豐收之兆,同時要唸「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雨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收、六打六合同春。」(參考自這裡

好,其實我也是今年才知道有農民節和打春牛的習俗,覺得很有趣耶!

宜蘭南澳

小時候長輩總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因為一粥一飯得來不易。雖然我硬是把碗裡的飯粒吃完了,但對於這個粒粒皆辛苦,則是到了自己嘗試友善耕種的方式種菜,才深有體會。

因為這個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真的是看天吃飯、看大自然吃飯啊!

推薦你看:你一定要看的公視紀錄片-農村的遠見 / 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

我偶爾下田雖然腰痠,但我把摸土種菜當健身也當樂趣,沒有勤於照顧菜園,所以有時瓜果被瓜實蠅叮、菜葉被蟲或蝸牛吃得幾乎不剩、椒類被小鳥啄、天氣太熱而枯死,或下大雨菜爛掉等,我頂多吼唷齁唷,叫幾下就過去了。

但以此為生的農夫們呢?
以前覺得可以放颱風假真是賺到了!現在才體會到農友們要趕在颱風前搶收作物、擔心天災帶來農損的心情,因為那可是一季、半年或一年的心血啊!

雨下太多 菜園一隅淹水了

雨下太多 菜園一隅淹水了

生在台灣,是件很幸福的事。雖然是一個小島,可耕種面積不大,卻物產豐饒。有米有菜有果有豆,還有最重要的,有農夫,所以能夠自己生產糧食;而我們也要多走入農田,認識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以消費支持本土農作物,多吃台灣米製品與當季在地蔬果。

謝謝農夫為我們生產糧食、維持農田地景,謝謝廚師為我們煮飯,謝謝大自然為我們提供美味的一餐。

沒有農夫,哪有溫飽。

推薦你看:我在台北聽到那群不在宜蘭出生的「宜蘭人」,在宜蘭做的事

台東池上蔬食_舒食男孩_無菜單料理

近期文章

在臉書上找到我們

文章分類

我是黃妮達 Juanita!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幫助更多人!

也歡迎你幫我免費拍手5下,你的拍手,是我繼續產出更多創作的動力之一。

或是成為讚賞公民,化讚為賞給作者。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