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宜蘭生活將近兩年半了,常讓大家感到驚訝的事情之一,是我在宜蘭的交通方式,每次都會引來不可置信的驚訝問句-蛤?你住宜蘭沒有車?
我從來沒有自己的機車和汽車,經常是腳踏車、走路、搭火車、借機車、搭便車,上禮拜還騎腳踏車去租車行租機車,車行老闆一頭霧水,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宜蘭人,住在宜蘭居然要來租機車XD他困惑的表情透露著卡在他咽喉裡的那句「你好奇怪」!
對,我可能真的滿怪的,你可以說出來,我不怪你哈。
我的確買得起一台汽車和一輛機車,但兩年半前剛回到宜蘭,為什麼我決定買一輛二手腳踏車?這兩年半我如何生存?

為什麼不買汽機車?
1. 從歐洲思考台灣
多年前第一次自己一個人搭飛機,就是去德國交換學生。那時候在歐洲旅行,特別是在荷蘭和丹麥,看到街上非常非常多人以腳踏車通勤、載送小孩、運貨等。認識丹麥朋友以後,在他們身上更看到靠著走路、單車與大眾運輸等不依賴自有汽車的生活方式,回到台灣後,這樣的生活能夠複製嗎?

Photo by Max Adulyanukosol on Unsplash
2. 從小時候思考現在
騎腳踏車撐雨傘號稱是宜蘭人從小必學的技能,不會這項技能別說你是宜蘭人!離開宜蘭求學、工作後,習慣了有捷運公車的日子,也習慣被人用機車汽車載送的日子,後來在台北開始用Ubike通勤,兩年半前回宜蘭,思考著為什麼國高中可以騎單車通勤去上課,現在為什麼不行?
3. 花費
買一台車,無論機車或汽車都需要先投入一筆資金,接著是必要的燃料費(汽油或電池都是)、維修費、保險費、稅等等。這樣攤提下來,自己擁有一台車真的是必要的嗎?

Photo by Erik Odiin on Unsplash
4. 環境資源
在樸門永續設計課程當中,有提到石油資源耗竭的危機感。雖然單車零組件的生產、組裝、運送等都可能需要使用到環境資源,但我們能夠在生活中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對石油的依賴。
5. 使用頻率
我是一個算宅的人,我可以待在家一整天工作、看書、追劇、做堆肥,不用每天出去透透氣XD也是一個喜歡待在一個地方旅行好幾天的人(aka常常不在家),所以使用汽機車的頻率不高,買一台好像滿浪費的。
(其實窩在家,用電子閱讀器看書,也是很好的宅宅選擇!)
推薦你看:你正在猶豫要不要購入電子書閱讀器嗎?

如何生存?
1. 騎單車+走路+大眾運輸
近距離的就騎單車+走路,遠一點的,出發前我會先確認目的地靠近哪些火車站,然後騎單車再搭火車,沒下雨的話可能還會帶單車上火車。

兩年半前跟朋友買的二手腳踏車 依然服役中
2. 每個家庭是最小的共享單位
這兩年我突然意識到這件事,因為宜蘭還沒有共享機車和共享汽車(有iRent和YATOGO,但iRent機車在宜蘭沒有設點,YATOGO則是沒有羅東站點),但每個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最小的共享單位啊!我跟家人協調用車的時間,共同享有汽機車的資源,例如使用Gogoro的月租費是固定的,超過月租費的部分就由我負擔,但通常都不會超過哈!
如果可以擴展成每個社區或幾戶鄰居一起共享就太棒了!我之前有想過組建一個小小的、朋友間的機車共享圈,一方面利用閒置的資源(機車在宜蘭,但人在外縣市工作),一方面提供資源者一些收入,這個靈感來自於下面這部影片:
但大部分在宜蘭的人其實都有車,衡量了這個共享方式所需投入的心力以及我的需求後,我採用了下面第3、4點。
3. 共乘
如果有朋友也要前往同一個地方,又剛好可以載我一同前往,就共乘啦!不過有時候沒有很順路,但下雨或很冷的時候剛好有朋友可以載我,真的超感恩!(但也有點罪惡感,因為需要繞路)
4. 租車
乍聽之下很不合常理,為什麼不買車而要租車?
其實透過上面1~3的方式後,需要租車的機率真的不高,租機車一天約300~350元,也有30公里內200元不限時的方案,不須負擔保養、維修、保險、稅等費用,衡量之後覺得租車對我來說很划算,兩年半內我也才租過一次。

在加拿大騎單車 成為生活和旅行的一部份
老實說我也曾因為沒有自己的車而感到受限,特別是多雨又冷的冬日,讓我去年再度思考是不是該買一台車代步,但每次靜下心來再衡量一次不買車的優缺點,思考日常生活可以怎麼調整,然後又想到歐洲朋友怎麼生活,就覺得可以繼續過著只有腳踏車的日子啊!
你也是在猶豫要不要買車的人嗎?
歡迎來聊聊~
FB &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