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喜歡這個畫面 牛牛在跟主人說些什麼啊?
前些日子台灣時間晚上11點,我參加了一場Tobias主講的線上研討會(webinar),研討會中有講到一句話,「別因為那些人不是vegan,就忽視了他們正在做的好事」。
今年接觸到一些年輕的小農,聽到他們說在宜蘭壯圍,是目前全台灣有最多耕牛的地方,也在推廣保留台灣耕牛文化,讓更多人親近耕牛與阿公阿嬤那個年代的農耕文化。
當我聽到這件事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哇!保留台灣傳統文化很棒耶!」,但腦中旋即衝撞而來的疑問是「vegan反對動物園,那vegan可以接受耕牛嗎?」
Vegan是什麼?Vegan不僅僅是飲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當時我問了一些vegan朋友的看法,然後這件事就被我放在心底了。
直到有天,學姊在某篇貼文tag我,說我對這個也許有興趣。很多人不知道vegan定義,只知道我開始吃素,而且在做GoGreenerToday今天綠一點這個網站。也因為我開始寫了一些關於宜蘭的事,算是個「正在返鄉」的青年,所以學姊tag了我。
學姊tag我之後,這件被我放在心底的事,彷彿有意識地被挑了起來,要我正視這件事。因為採訪芭蕉小喜而認識的朋友伊拜,在留言下面跟我說,如果我有興趣的話,她可以帶我去牛頭司。
過往看見動物被對待的陰影
在我開始吃素的前一年,當時任職的公司帶我們到中國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玩,園內有海豚劇場和海獅劇場。小時候我喜歡看動物表演,覺得很可愛,但那時我們看到工作人員馴化強迫海獅做出討人喜歡的表演,以及他們對海獅做的一些拍打動作,我和同事只看了幾分鐘便看不下去,直接離席。
兩年後到了山上的農場,看到慕名已久的青青草原綿羊秀(對,我長這麼大,這一次終於讓我看到了)。原先我以為會是個溫和的表演,但當我們看到那位來自紐西蘭的牧羊人幫綿羊剃毛,對羊咩咩施以粗魯的方式扭、甩、摔、壓他,我和我朋友瞬間決定離開。這種暴力對待動物的方式,怎麼會是闔家觀賞的表演?在場的小孩,會不會潛移默化成可以對動物這般暴力對待?
所以,要不要去牛頭司,我心裡百般掙扎。
一方面很怕看到過去動物被對待的景象,一方面想去摸摸牛,跟他們說話,一方面也想了解所謂的耕牛文化,以及牛頭司在做什麼。我的vegan朋友說,「Why not? You’ll never know if you don’t go there. Even you are a vegan, don’t judge it before you visit them.(為什麼不?如果你不去,你就永遠不知道。即使你是vegan,也別在還沒到訪前就下斷論。)
出發前心裡想著:
- 這些牛牛們,有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還是像大部分的經濟動物們一樣,被囚禁在窄小無法轉身的工廠裡?
- 需要時常負重,導致身體骨骼扭曲嗎?
- 他們會被宰來吃嗎?
- 剛出生的小牛會被送走嗎?被送去做小牛皮嗎?小牛可以喝到牛媽媽的牛奶嗎?
- 一定要被穿鼻環嗎?需要穿上像馬蹄鐵一樣的設備嗎?
Even you are a vegan, don’t judge it before you visit them.
我很高興我最後決定去了。
牛,與農家最親近的動物
戴著斗笠的農夫,牽著牛在大街上,一起走路回家,地上可能還有牛的泥土腳印。
這樣的畫面也許已不復見,但你知道是荷蘭人把牛隻引進台灣的嗎?
以牛耕田的模式進來台灣之前,所有的農事都是農夫以人力犁田、插秧、耕作,直到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發現台灣物產豐饒適合發展農業,卻仍是以人耕田,於是引進了牛隻,用於畜牧與耕田,並且有了「牛頭司」這樣的機構,負責管理耕牛養畜及繁殖。

摸摸牛牛就像摸摸狗狗一樣 很療癒
你可能有聽過,有些人不吃牛肉的原因之一,是曾有祖先務農,為了感激牛對農家的付出,農夫是不吃牛肉的。
來到牛頭司,聽牛老闆講古,才知道過去一頭牛可以抵得上好幾片田。過去農家生活貧困,當牛老了無法轉賣,生活又過不去的時候,有些農夫還是會不得已的吃了牛肉。
原來牛老闆的外公,過去是牛販,就是買賣牛隻的人。隨著工業化與機器的發展,耕耘機取代牛耕,貨車取代牛車。牛頭司-耕牛小學堂,希望能夠藉由耕牛文化的推廣,讓年輕一代的台灣人,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家。(詳見牛頭司官網)
因為朋友的關係,能夠跟牛頭司的團隊們聊聊。
出發前,心裡面的各種疑問,似乎有些解答了。
鼻環,是一個一輩子也許不浪漫,但至死不渝的承諾
牛頭司經營至今3年多,目前有6隻水牛、5隻黃牛,現址原本是養殖魚場,隨著收養的耕牛越來越多,為了給牛牛們更大的生活空間,牛頭司選擇貸款將這片養殖場承租下來。水牛與黃牛各自在兩個不同的範圍活動,水牛個性比黃牛猛了一點,但特愛泡水,所以牛頭司裡有水池讓牛牛們泡泡澡,也有空間讓牛隻散步奔跑。
來到這裡的牛兒,牛頭司會在網路上為牛舉行命名票選活動,所以每隻牛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些是退役的老牛接來這裡養老,有些是從牛販手中救回的耕牛,有些是農場避免近親繁殖,所以要更換牛隻。牛頭司不願這些牛兒這樣結束生命,因此牛頭司陸陸續續購入七隻牛、台灣耕牛文化協會集資募款(護生基金)購入兩隻、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購入兩隻,這些牛牛們都來到牛頭司,讓牛頭司照顧。

我們扛著牧草準備給牛牛吃點心
牛頭司為他們穿上鼻環,一方面避免牛兒突然脾氣暴衝亂撞,人可以有一個著力點抓住鼻環,一方面透過鼻環上的繩子晃動,讓牛知道前進的方向。
穿上鼻環,就像是牛頭司對牛兒們的信物,是一個承諾,一個會照顧他們一輩子的承諾。如果說購入時的資金是頭期款,那麼照顧養育這些牛牛,就是一輩子甜蜜負荷的貸款。他們會被教導如何協助耕田,但不會被宰殺;小牛出生後會在媽媽旁邊,喝媽媽的奶長大,牛頭司裡就有一隻妞妞,是在這裡出生的小牛。牛牛們自然死亡後,會被埋葬在這裡。

妞妞 在牛頭司出生的小牛
第一隻來到這裡的是水牛拖拖,為了搶救拖拖不被賣去當肉牛,當時集資募款把拖拖救來了牛頭司。第二隻來到這裡的是現在15歲的黃牛小白,腳一跛跛的。他原本是在台灣南部海邊負責載運蚵仔,由於路小不適合使用一般車子,仍用牛來回海邊載運。腳經常會泡在海水裡,長年累積下來,海水裡的鹽分侵蝕著他的骨頭,導致他現在走路會跛腳。他在牛頭司這裡,好好的頤養天年。

牧牛犬小黑 非常愛刷存在感XD
別因為那些人不是vegan,就忽視了他們正在做的好事
許多問題不一定有答案,許多事情也不一定二元對立,但都值得思辨。
傳統文化與刻板印象
該維持傳統耕牛文化?還是單純做為牛兒們的庇護所?
牛頭司說,他們其實也一直在內部討論這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使用牛耕,那是否應該要保留牛耕傳統文化?
說到傳統文化,大部分人對於日本人吃鯨魚、北歐人吃海豚、中國人吃狗,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彈?卻對吃雞、鴨、鵝、豬、牛、羊等,覺得稀鬆平常?

牛牛吐了吐牛舌 舔了一舔
動物身上的人工 鼻環、項圈、剪耳
不應該使用鼻環,因為鼻環只是為了人類控制牛隻方便而使用?
那TNR幫浪貓剪耳,是為了人類方便辨識浪貓結紮與否,還是為了浪浪?幫寵物套上項圈,是為了人類方便控制寵物,還是為了指引寵物行走的方向以及不要亂攻擊路人?
飼養的場地夠大嗎?為什麼不用放牧的方式?
牛頭司說,他們希望能再擴展空間,但身上背負的貸款,是一個最真實的問題。然而,多大的活動範圍對牛才是足夠的?那麼家裡養的寵物,他們的生活範圍就真的足夠嗎?
很多事情不一定非黑即白,某種角度而言,牛頭司是牛兒們的庇護場所。除了貸款承租改造這塊地,還需要找到無毒優質的牧草與地瓜來餵養牛群,也要人工清理牛糞。這樣子照顧牛牛一輩子的甜蜜貸款,雖說甜蜜,但或許有更多的是辛酸與壓力,有多少人能有勇氣去做呢?
我不會坐上牛車,但我想去鏟一鏟牛糞,幫忙絞碎牧草和地瓜準備牛的食物,然後再看著小牛妞妞快樂的在牛頭司裡奔跑。
FB &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