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行囊,靠著雙腿走了大約7個小時,終於抵達砂卡礑Yaya自然農莊。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趟爬山與認識部落的旅程;但對Nac來說,這是一條回家的路,雖然這條路很長很遠,而且只能靠雙腿上山,但這就是回家,她的心情是快樂且愉悅的。

Nac 回家的路

Nac回家的路上 Photo credit to 誠芳

大自然沒有賜予的 就從山下扛上來

因為對刺蔥和馬告長在土裡的模樣,十分有興趣,所以一到部落,同行的部落青年Yubu(Nac的兒子),便帶我看了一圈外婆Yaya的有機菜園。除了一般我認得出來的菜之外,最開心的是看到還在樹上的馬告!已經是馬告收穫季節的尾巴,樹上只有零星幾棵。Yubu順手摘了一顆成熟的馬告給我吃,吃起來有馬告獨特的檸檬香也有點辛辣,所以他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山胡椒。

長在樹上的馬告

長在樹上的馬告

在山上採集的雞絲菇

我們三餐的菜餚,大部分是從Yaya的菜園裡採摘,或是在山林裡採集,但是米飯、肉魚類就必須從山下用人力扛上山來。原本很擔心在山上無法吃到vegan純素食物,報名之前再三與Nac確認,十分感謝Yaya特地幫我準備vegan純素飲食,甚至還特地煮兩鍋湯,一鍋是vegan純素湯,湯裡的大菇菇是在山裡採集的雞絲菇。雖然有時候可能會不小心有蛋奶素的沙拉醬,我會把醬撥開,或是吃鍋邊素,畢竟在山上比較不方便,有豐盛的一桌菜,我已經非常感恩啦!

山上的vegan餐

Yaya煮的一桌好菜 炸金針花好好吃

山上原本沒有電,是後來台南社區大學在這裡設置太陽能板,Yaya的家在晚上才有照明。沒有網路的生活,多了更多與山相望的時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與山相望

在山上的三天,天氣變化的感受,彷彿都會被放大。
一早摸黑起床,等待早餐的同時,天空逐漸發白,陽光灑在山的上頭。而在下過大雨的早晨,壯碩的山頭仍然被厚重的雲層罩著,從塊狀的墨綠到最後露出整個綿延不斷的山巒,吹散的雲霧後方,山壁上掛著涓白飛澗。

露出墨綠的山頭

白雲還賴在山頭上

在攻頂千里眼山的路上,Saysang用族語向路上的鄰居打過招呼,帶著鐮刀在前方開路,披荊斬棘。第一個停留點要抓緊大霧散去的時間,才能看見下方太平洋海面的波光粼粼。無論從大同大禮步道上山、攻頂千里眼山、從三間屋下山,我們在山林裡上上下下的爬著。我不禁想著,如果有巨大的外星人,我們也許就像在牆壁上,爬上爬下的螞蟻,而且五顏六色。

或許我們在巨人的眼裡 是一群五顏六色的小螞蟻

攻頂千里眼山的路上 Photo credit to 勤文

我望著山,山也望著我。

一路上,我一直想著,「山會一直在嗎?」

推薦你看:跟著Truku太魯閣族人回山上的家-山會一直在嗎?

下山的路上,我開始走走停停,蹲下來或彎著腰,撿起地上的垃圾。隨手淨山,或許就是最簡單的舉手之勞。

淨山_千里眼山

千里眼山到Yaya自然農莊 垃圾不多

三間屋-砂卡礑步道 人多垃圾也跟著多

族群文化的自我認同

在這三天兩夜的活動中,有17歲的部落青年Yakaw,回到小時候跟著阿公上山的部落,由他與我們分享口簧琴。口簧琴的資訊不多,這項技藝也逐漸失傳,Yakaw喜歡口簧琴樂聲和其代表的原住民文化,便自學Truku口簧琴吹奏與製作。17歲的他有點緊張,但沉穩的分享口簧琴在原住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吹奏的音樂可以從鼓舞士氣到向喜歡的人示愛,而在不同原民族群之間,口簧琴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口簧琴教學

17歲部落青年講解口簧琴 Photo credit to 誠芳

我很喜歡他說「口簧琴如果只是擺在博物館裡,讓別人觀賞而不使用,那口簧琴永遠不會進到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天這個傳統技藝就會永遠消失。我會隨身帶著口簧琴,思念阿公的時候,就用口簧琴吹奏一首歌,表達對過世阿公的想念。」

Truku頸鍊製作則是由大學生太魯閣族青年Sayun帶領,原來「三」在太魯閣族裡,是不好的數字,就像漢人認為「四」不吉利。因此,頸鍊串珠同一顏色不能夠三個串在一起,需要避開。製作的材料中有薏苡,剛好前陣子在朋友的稻田邊,認識了薏苡,所以特地加入我的頸鍊中。

Truku頸鍊

我做的Truku頸鍊 灰白色的是薏苡果實 Photo credit to 誠芳

在Kndsan跟著山部落營,坐在族人自己製作的竹椅上,聽著部落青年認真的分享太魯閣族傳統技藝文化,部落耆老與青年用太魯閣族語交談、手舞足蹈哼唱傳統歌謠,圍著長輩Yaya聊天、燒柴煮水煮飯。

我突然覺得,我好像不是在台灣!
聽見看見另一個族群的文化與歷史,對這個文化似乎有點認識,卻又有點陌生,彷彿到了另一個國家旅行。在小小的台灣,就有十六個原住民族可以好好的認識。

自製竹涼亭

族人自己搭建的竹涼亭  Photo credit to 勤文

體驗手作竹筒飯

體驗手作竹筒飯 Photo credit to 誠芳

三代同堂 傳承太魯閣族血液

三代同堂傳承族人血液 Photo credit to 誠芳

Yaya說凡事都要用「心」 Photo credit to 誠芳

然而,當我們對不同族群的文化感到好奇,並希望能進一步認識的同時,我們對自己成長的地方,了解多少了呢?部落青年能夠哼唱著傳統歌謠,侃侃而談傳統技藝,能夠用族語跟耆老溝通。

那我呢?
那你呢?

近期文章

在臉書上找到我們

文章分類

我是黃妮達 Juanita!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幫助更多人!

也歡迎你幫我免費拍手5下,你的拍手,是我繼續產出更多創作的動力之一。

或是成為讚賞公民,化讚為賞給作者。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