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完整個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前天還沒中午12點,開始收到朋友傳來關心的訊息,告訴我羅東有確診案例。立刻上網查,只看到一兩則新聞,都說要等下午記者會才有進一步的消息。
羅東是全台灣面積最小的鎮,騎車騎一騎超容易就晃出羅東鎮了,儘管昨天沒有公佈詳細的確診者足跡,在小鎮上生活,範圍本就容易重疊。
於是先跟朋友取消隔日原訂行程,接下來的計畫也都先延遲,接著盤點了一下家中的食物,澱粉類很充足。
然後決定該花多一點時間在菜園裡。(之前平均一個禮拜只去菜園3小時吧😅)
站在小菜園裡觀察,既然出入口與動線需要調整,那就來整理蔬菜與雜草交錯蔓生的區塊,理出一些明確的走道,再交叉運用鎖眼菜畦,保留原本已經種植的區域,其他部分使用厚土種植法。


確定這一小區要這麼做後,我拿著小鐮刀,一邊輕輕地割除走道的雜草,一邊發現那土怎麼這麼美!顏色和觸感很棒!
轉頭看了一下,另一處菜畦的土,菜園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這種土,又乾又硬又不易敲碎,有點像乾掉的水泥。後來才想到我去年在那裡,挖了一個懶人堆肥坑,把蔬果廚餘放進去,再覆土,今年就產出了美好的土壤!❤️

懶人堆肥坑生出的酪梨幼苗

木瓜樹樹幹和裡頭纖維
還發現去年在懶人堆肥中的酪梨籽,長成了酪梨苗,我就把你畫進去鎖眼裡吧!
星期一剛好處理了乾掉的木瓜樹,樹幹中空但仍有一些纖維,我畫了一刀將樹皮攤開鋪平,剛好拿來鋪走道。

超快就收集到一整包乾雜草

撕除油墨後的紙箱
那天也拿了一個大袋子,收集了一整包乾掉的雜草,也向朋友收集了紙箱,並把油墨的部分撕除。將割下的雜草、蔬果皮、紙箱與乾雜草做厚土種植,手上沒有菜苗,於是用之前吃彩椒留下的種子長成的苗來種,再撒下今年收成留種的香菜籽。
這也是樸門原則中的「收集、儲存、回收當地的能源」、「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服務」 😀

這是變形鎖眼的一部分,原本很猶豫要不要移除已種植的區域,但在這非常時期,還是保留我認得的可食植物吧!照片裡有至少7種。
與土地接觸的時候,總能減緩焦慮感,希望感染源可以趕快釐清,也希望疫情可以趕快結束!🤞🏽
FB &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