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你都怎麼挖耳朵啊?挖鼻屎用食指感覺很常見啊,那挖耳朵呢?
啊哈哈,完蛋了這篇好像是要來自爆怪癖欸!但我猜你搞不好也有下面第2種,不要在螢幕面前偷笑啦~如果你也有這個怪癖,私訊我啦!讓我找到同好!
因為這個怪癖還滿不塑的啊,加上跟團買的LastSwab棉花棒前陣子到了,使用後決定乾脆一起寫一寫挖耳朵的進化(進化?)過程,來分享一下。
1. 竹製掏耳棒
小時候最喜歡給我媽挖耳朵,頭側躺在媽的大腿上,媽媽用檯燈照著耳朵,然後用竹製掏耳棒掏耳。
給別人掏耳朵很舒服,有種酥麻的感覺~有時候會舒服到打瞌睡XD(對,我小時候超容易打瞌睡,上課打瞌睡、回家寫功課直接趴睡在課本上流口水,連剪個頭髮也都可以打瞌睡XDDDDD)但有時候我媽一失手,掏到太深,我就會被痛醒!

我家的竹製掏耳棒,這支至少快30歲了吧!
媽的位置旁邊會放一張衛生紙,掏出來的耳屎就會先放在衛生紙上,然後繼續掏。如果掏到很大顆的耳屎,我會很興奮的歡呼,觀察耳屎的顏色和形狀,要我媽不要丟掉,等一下跟哥哥的耳屎比大小XD(耳屎也要比大小,看我以前多屁孩~)
長大之後,試著用竹製掏耳棒自己掏,但爽感差很多。
優點:
缺點:
- 給別人掏的話,至少要用掉一張衛生紙(自已在廁所掏就不用)。
- 自己掏就沒那麼舒服了。
- 無論自掏或他掏,不小心動作太大掏太深,會很痛,風險稍高。
後來無論是用塑膠棒身或紙棒身的棉花棒,還是不太習慣,一包100根棉花棒,用2年還用不完,因為我非常偏愛第二種方式……
2. 小拇指啊
對,你沒看錯,就是打勾勾的那個小拇指啊!這個方式的爽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為我的指甲滿短的,用小拇指挖耳朵超爽XD拇指頭圓圓的,指頭肉會碰到耳朵,所以也不會痛,可以完全掌握深淺度。

短短圓圓的小指頭
通常會在廁所挖,挖完就用水龍頭清掉,或是輕輕一吹~讓他自然散落在廁所地上,等一下洗澡就會沖掉了!挖到形狀特別或是很大顆的,也會仔細觀察一下(體內還留著屁孩血液)。
我測試過如果那天我在台北騎Ubike,靠近車道那面的耳朵會有比較多耳屎,而且顏色很黑,就是空污啊啊啊啊啊!
優點:
- 不會痛。
- 挖一挖其實滿爽的。
- 無須任何花費,也不太需要使用衛生紙。
缺點:
- 冬天手很冰的時候,不適合挖,太冷了~
- 小拇指有受傷的話,也不適合挖,特別是指甲緣的皮掀起來的時候。
- 小拇指有留指甲的話,可能不太適合。
- 男生的小拇指會不會太大,無法挖耳朵?
所以……你也用這招嗎?那…是不是挖完也會觀察然後聞一下?←我說的怪癖XD
推薦你看:9種隨手可做的友善環境小行動
3. LastSwab可重複使用棉花棒
有一天在滑手機的時候,看到一隻海馬尾巴勾著棉花棒的照片。一開始以為是可愛動物合成照,結果發現…不是欸!
才意識到不只塑膠吸管與塑膠袋,人類每天使用不只一根的棉花棒,多為塑膠製品,對海洋與生態也會造成許多破壞。
推薦你看:菜瓜布是菜?是瓜?是布?還是塑膠?
於是來自丹麥FACO CPH團隊,研發LastSwab可重複使用矽膠棉花棒以及攜帶盒。(有發現這篇的Hej是丹麥文的Hi嗎 :D)
雖然經常使用小拇指,偶爾還是會用棉花棒清一下,於是去年底剛好在嘖嘖的揪團FB社團看到剩下最後兩組,不加運費一組是288元,覺得可以買就下手了。LastSwab有出一般款(兩端都是狼牙棒頭)和美妝款(一端細頭、一端圓頭),我化妝幾乎不會用到棉花棒,所以兩個都買海龜綠的一般款。
除了條碼與中文標籤貼紙外,整個棉花棒的包裝都是紙板互扣的方式固定,可以完全攤開,並將說明印在紙盒內部,以及QR code可以掃描取得更多不同語言的資訊(我掃了但出現的是404頁面)。

LastSwab紙盒包裝
攜帶盒用一隻手就可以輕鬆推開,顏色很鮮明不容易不見。第一次用覺得有一點痛,可能我太久沒用棉花棒侵入耳朵,但多用幾次就習慣了,拿來按摩耳朵內壁還滿舒服的。用水和肥皂清洗即可,挖到很大顆的耳屎還是會讚嘆一下XDDDDD

LastSwab 海龜綠 一般款
最近這個團隊在國外募資平台Kickstarter,發佈新產品LastTissue。但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因為可以用防水化妝包來取代。
優點:
- 可重複使用。
- 有美妝款,化妝需要用到棉花棒的人可以試試看。(坊間有不少仿製品,建議支持研發原廠)
缺點:
- 剛用可能會有點痛。
- 官網說可取代數千隻單次使用的棉花棒,希望可以用一輩子都不用換啊!
- 初始價格可能有點高(官網看約NT380一組),但使用時間越久,費用攤算下來,其實不高。
下面第4種方式看來是最健康,而且最不塑的!
4. 不要挖
之前跟我朋友在爭論這件事,他說耳朵會自己清潔,耳屎不需要挖。因為我太習慣一個人在家或在廁所的時候,就順手翹起小拇指,於是就上網查了一下。
《每日健康》在「耳朵」多久應該掏一次?最好時間解密,不想發炎千萬別犯「三禁忌」這篇文中,建議「無為而治」;《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中的3 reasons to leave earwax alone(3個不要清除耳垢的理由),提到挖耳朵是沒有必要、可能造成傷害、耳屎不是不衛生的象徵。
還有一篇很有趣,講到耳屎乾濕兩式與遺傳有關,濕耳屎通常出現在西歐國家的人中,內約含50%脂肪,乾耳屎則普遍出現在亞洲人耳裡。
優點:
- 超級不塑!
- 自然且健康!
缺點:
- 沒有挖耳屎的快感了XD
不要挖真的超級不塑耶,我想來挑戰看看!
Let us go greener today!
FB & IG